評論 | 推動民間藝術繁榮發展
                發布時間:2022-12-29 來源:人民日報

                河北滄州市吳橋縣傳承千年雜技文化,展現非遺迷人風采;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以西部民歌會為載體,助力鄉村振興,推動文旅融合發展;海南儋州市光村鎮傳承發展儋州調聲,形成特色文化名片;陜西榆林市榆陽區依托陜北民歌博物館,打造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文化地標……近日,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公示“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”建設典型案例名單,91個案例擬入選。民間文化藝術品牌推得出、叫得響,成為文化建設取得累累碩果的生動寫照。

               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:“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,保護好、傳承好、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,對延續歷史文脈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?!蔽覈?800多個縣(市、區)、4萬多個鄉鎮,很多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。它們飽含泥土芬芳、鄉土味道;它們留住鄉愁、孕育希望;它們有的歷千年而不泯、經風雨而不衰,早已融入人們的生活和血脈。從傳統的山歌、剪紙、民族舞、地方戲,到新興的鋼琴、管樂、油畫、農民畫,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藝術項目,反映了我國廣袤疆域里生動鮮活的民風民情,為人們提供了豐厚的文化滋養和精神支撐。

                推動民間藝術繁榮發展,為的是用老百姓熟悉和喜歡的鄉土文化資源,打造老百姓便于參與、樂于參與的優質公共文化產品,吸引更多基層群眾參與文化活動、從事文化創造、享受文化發展成果。從“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”擬入選案例看,有的地方發揮文化館、圖書館、鄉鎮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場館的主體作用,創新打造民間文化藝術特色服務空間;有的地方利用數字技術,開展惠民演出、展覽展示等活動,有效提升優秀民間文化藝術的普及率和普惠性。生動案例表明,挖掘利用各地優秀民間文化藝術,深入推進文化惠民,有助于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,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。

               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,著力挖掘培育盤活優秀民間文化藝術資源,推動民間文藝積極融入鄉村發展建設,能夠極大助力鄉村文化振興,為“三農”發展提供精神文化支持。在湖南常寧,以農村為題材創作的版畫交易額達上億元;在陜西千陽,西秦刺繡帶動全縣上萬名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創業;在山東淄博,淄博花燈以燈帶景、以景促燈,助推文旅加速融合發展……不少地方積極探索民間文化藝術產業化發展路徑,在擴大民間文化藝術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同時,也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賦能提質。

               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角,也應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。截至2021年底,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,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余名。如何在最大限度保留質樸風貌、原生文化的基礎上與現代生活有機融合,怎樣在傳承發展中適應快速變化的文化市場,是民間文藝亟待破解的時代課題。推動民間文藝繁榮發展,為鄉村振興凝聚人心、積蓄力量,既需要強化相關部門的引導扶持,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,也離不開對鄉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,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、主動性、創造性。

                文化是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的靈魂。根植于鄉野沃土、為廣大基層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文化藝術,凝結著中華兒女的聰明智慧、蘊含著世代延續的文化基因,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保護好、傳承好、利用好這些珍貴財富,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創新中走向更廣闊的舞臺,我們責無旁貸、重任在肩。

                版權與免責聲明:
                ① 凡本網注明“來源”為“中山日報”、“中山商報”、“中山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視頻,版權均屬中山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。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中山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                ② 本網未注明“來源”為“中山日報”、“中山商報”、“中山網”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“來源”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擅自篡改為“來源:中山網”,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。
               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中山網聯系。
                聯系人:陳小姐(電話:0760-88238276)。
                演员拍床戏在真做h拉文